直男看同志电影时想些什么?

直男看同志电影时想些什么?

在分析直男对同性电影的观感之前,需要了解直男为什么会看同性题材电影。

这种观影冲动与导演、演员、剧情有一定关系,但根本点还是在同性这个词上。

大部分性向“正常”的男人对同性群体是持淡然态度的,他们也并不是“恐同”,只是会自觉地与同志人群保持距离,认同谈不上,尊重也并不纯粹,但这些却并不妨碍他们对同志名人的敬赏。

从古希腊先贤到各国君王,从文化名流到娱乐明星,似乎那些天赋异禀才华绝代者都和同性情结有牵扯,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,才令同性一词增添了几许灵光和暖色,散发出独特气质,引经由它的“局外人”回头张望。

这可以视为直男观看同志电影的动因之一,而且在当下,“伪娘”、“娘炮”这样的词往往跟同性混淆,而有相当部分的“伪同性恋者”出于自我炒作的目的,用出格乖张的行为,把人们对同志的理解引向歧途,所以同志电影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,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为群体正名的责任。

同志题材电影既是窗口,也是桥梁。透过它,这一群体的生命状态得以展现,通过它,“正常”群体获得了一个审视自我的全新空间和角度。

那么,直男在看同志电影时会想些什么呢?笔者认为,这其中涉及到一个“自我验证”的问题。

“自我验证”的意思并不是检验自己是否是同性恋,而是验证自身与同志之间的差异,而这些差异又是怎样作用于人们的思考,对差异的理解是否能够抵消对同性的迷惑,这才是观影心理的主要图像。

一部优秀的同志电影,不会给观者带来任何不适感,而是具有强大的代入感和亲和力,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,《断背山》(Brokeback Mountain )《天鹅绒金矿》(Velvet Goldmine)《春光乍泄》《霸王别姬》《美少年之恋》《暹罗之恋》(Love of Siam)等都是典范。

这些作品对人性的透视要比普通男女爱情片深刻得多,被普世道德观裁定为罪恶的情感也同样有撼人心魄的一面。

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解释,观看同志电影时,直男们像是坐在陪审席上,聆听一次没有法官在场的申述。

同志影片中传达出来的每一个信息,都是申述的语词,而申述者是不会回头和陪审团成员对视的,观者被虚置,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,申述变成了唱诗,法庭变成了教堂,观者渴望看到吟唱者的容貌,但只能凝视上帝之下那虔诚的背影。

在这个过程中,直男会把自己传输到角色的场域,会审视自己的性向,这种审视并不代表自我怀疑,而是拓宽和延展,同志影片为观者的思维提供了一条延长线,在这条线上观者可以充分审视自己原有的情爱观。

直男不会对同性间亲热的画面产生生理反应,但他们也不会按下快进键,因为在这里,窥视的“快感”会达到峰值,而这种窥视心理就是源于“自我验证”的力比多(libido)投注。

同性之性是剥离了道德表皮的苹果,如果观者错过了自我的观看情绪,或是误读了影像情绪,那么这颗苹果就会飞速氧化,变得晦暗不堪。

同性之性往往更尊重道德,很多时候都是徘徊在有无之间,融化在言语和眼神里,这是一种“错位”的持敬,活像是一个闯进高级图书馆的流浪汉,他只是安静地待在一个角落,没有理由被驱逐。优秀的同志影片就像是那个流浪汉,他是不会让“苹果”氧化的。

在影片结尾,直男收回之前的力比多投注,桥梁消失,窗口关闭,但无论收回的投注和预期是否成比例,有一点可以确定,那就是,直男们在“自我验证”的道路上,在雄性身份的认识上都更进了一步。

为您推荐